11月13日上午,betway西汉姆联官网主办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系列讲座第五场在励耘楼A111顺利举行。本次讲座以《教育家精神的文化根基及范例》为主题,特邀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于建福教授担任主讲人。
讲座伊始,于教授即介绍了从“四有好老师”到“教育家精神”的演化历程。他指出,这一传承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固有的师道文化,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的精神风采与价值追求,更反映出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师的殷切期望。
于教授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切入,紧密联系现实,从多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首先,他强调要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铸师魂。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虽历经坎坷,却始终怀揣着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其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安定繁荣,培养出能为社会所用的人才。这种理想信念如同灯塔,为教师照亮前行的道路。也正是对这一师魂的高度概括,要求教师们树立对教育事业的坚定信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
接着,于教授着重强调了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孔子作为万世师表,他言传身教,以自身的高尚品德为弟子们树立了典范。他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后世敬仰和学习的楷模。在新时代,教师更应如此,以身作则,以自身的道德魅力感染学生,成为学生道德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这与“四有好老师”中“有道德情操”相契合。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于教授介绍到,孔子教育弟子时,根据每个弟子的不同特点和天赋进行教导。例如,子路果敢,孔子则引导他在勇敢的基础上学会思考;颜回聪慧,孔子便进一步启发他深入钻研学问。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典范。新时代的教师要像孔子一样,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用智慧开启学生的知识之门,滋润学生的心灵。这也是“四有好老师”中“有扎实学识”和“有仁爱之心”在育人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旨在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的教育。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师德的重要体现。孔子对弟子充满仁爱,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成长,这种爱生如子的情怀是教育的温度所在。如今,教师们要将这种仁爱之心融入日常教学中,热爱教育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无私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这与“四有好老师”中“有仁爱之心”一脉相承,也是教育强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有助于教师提升自身能力。孔子一生勤奋好学,不断探索知识,其好学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在现代教育中,教师要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勇于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模式,在实践中求是创新。这与二十大报告中对教育创新发展的要求相呼应,只有教师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最后,于教授提到要以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行师道。孔子的教育理念传播深远,影响了东亚文化圈乃至世界文化。新时代的教师要有广阔的视野和胸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这体现了教育在文化传承与交流中的重要使命,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教师应有的担当。
在讲座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就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践行教育家精神、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更好地融合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于教授一一耐心解答,为大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思路和方法。
此次讲座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深厚文化根基,激励着新时代的教师不断涵养教育家精神品质,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采写:王文婧
初审:罗敏 、许靖添
终审:宋健